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时可千万不能忘教育心理学啊! 二维码
1
各位“未来的老师们”一定要认真备考啊~小编这里给大家分享20个教育心理必背知识点,15分拿到手。再考到可不能说不会了啊! 一、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 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划分了8个阶段。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上)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 :错误说(试误论) 桑代克: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经典实验:饿猫实验 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1.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消极后果。(效果律) 3.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 著名的狗对摇铃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实验 两个信号系统 在后天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中存在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二者的共同的特点是无论是第一或第二信号系统,都属于条件反射,而无条件反射中不存在这两种信号系统。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物理性质的,即声音,颜色,形状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也就是说,第二信号系统只存在于人类的条件反射中。 为了更好的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我们看一个例题加深理解: 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尝梅止渴 D.望梅生津 【解析】答案B。这道题目中,只要我们能够抓住第二信号系统的它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只有人类才有的这一特点,就能够正确做出正确答案。A望而生畏和D望梅生津都是条件反射,但二者都是物理刺激,即看到的实物引起个体的反应,因此这两个选项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C尝梅止渴是无条件反射,任何人尝梅都会有的本能反应。因此,答案选择B谈梅生津。 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应的习得过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 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作用也分为两类: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2.消退 3.惩罚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2.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三、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顿悟说 经典实验:黑猩猩问题解决系列实验 1.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的突然顿悟的过程。 3.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他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作用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布鲁纳:发现学习论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四、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学会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六、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有关学习的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是由驱力所驱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者趋势。 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成败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三个维度:稳定性、内在性、可控制性 自我效能感理论 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七、学习迁移理论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正迁移、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时间不断变化与调整,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相关资讯及考试信息均为各大网站整合资料。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如有文章侵权,请致电(0351)2599353. |
距离2022年 考试还有 天 注册免费领取
姓名 *
电话 *
课程项目
备注 * 提交 |